在深化体制改革中,如何理解和贯彻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”原则,掌握国有经济应控制的领域,是一个国家战略问题。
尽管被称为“世界工厂”,但我国工业品出口的55%以上、高技术产品出口的87%以上由外资企业完成,其核心技术、品牌和销售渠道基本上掌握在外企手中。
我国庞大工业的主体是处于全球中低端的“劳务经济”,很大程度上依赖西方的“知识经济”。所谓“全球流动”的生产要素,实际上自由流动的只是全球逐利的资本,核心技术不可能向我们“流动”。只能靠以中国企业为主体、走奋发图强、自主创新的道路。
目前在稍有技术含量的领域,不论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的竞争力,在规模技术资金市场等方面,大都不足以和跨国公司相比,如果完全暴露在严酷的国际竞争中,这些代表国民经济发展未来希望的企业或产业,可能被外资挤垮或吞并(如我国的装备工业)。
后发展国家要发展自己的工业和科技,需要保持对战略性产业(企业)和支柱、命脉性行业的控制力。在目前的相关改革中,一些部门和地方的领导者不应忽视国家战略的地位,淡化自主创新、自立自强的概念。否则,只注重“招商引资”、“国退民进”,忘记了改革的根本目标是为了提高国家和企业的竞争力,将严重影响国家的整体经济安全。
改革开放以来,我国对外贸易和吸收外资的规模迅速扩大。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已达到67%;遵照“入世”承诺,大幅度降低进口关税和配额,取消了多数行业合资企业外方参股的限额。近年来每年外商直接投资到位700亿~800亿美元,我国是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之一。
当前,对十七大报告提出的“提高开放水平”的论述,有的部门或地方的干部并没有理解到位,还是沿用有偏差的“招商引资”增长思路。
从产业控制理论来看,外资和东道国对产业的控制是一种“零和博弈”。一旦某一领域的外资在东道国市场份额中占据了相对优势,则该国企业就将失去话语权。一国的产业安全程度从根本上取决于这两种力量的对决过程。外资占中国经济总量的比重如果足够大,其负面作用就可能集中凸显。
上一篇: 齿轮行业必须摆脱两大依赖症
下一篇: 订单客户注意